5月27日19:00,名师课堂办公室在上河书院204圆心•青春社区剧场开展“我是名师”学生系列讲座第四十七讲《宇宙及一切的答案——42》。本次讲座由张育玮担任主讲人。张育玮,晋中信息学院太古科幻学院翼时空幻想社社长,首届未来小说工坊·国际大师班学员。奇幻、科幻小说爱好者,荣获2024年度星辰奖优秀青年科幻作品,《最后慈悲》荣获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青少年科幻征文大赛(大学组)优秀作品,《太平偃术》荣获2024年度星辰奖优秀青年科幻作品奖,《天国花园》入围第四届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石景山科普科幻创作培育三等奖等,目前在大行科幻公众号发表两篇作品。

科海无涯,人性为舟。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性的光辉与伦理思考始终是指引人类文明前行的永恒坐标。张育玮在讲座中以《弗兰肯斯坦》为切入点,指出这部诞生于工业革命初期的作品,通过科学家创造又抛弃人造生命的故事,为科幻文学安装了第一台"伦理引擎"。他展示《海底两万里》的机械鹦鹉螺号模型,螺旋桨的嗡鸣仿佛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对海洋的赛博式凝视。当投影切换至《三体》英文版封面时,他特别圈出叶文洁按动发射键的手部特写:"这个动作的引力波,在2015年穿透了雨果奖的水晶奖杯。"在AI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下,张育玮以AI生成的科幻短片为例,引发同学们深思:当机器能够模仿人类创作时,科幻作品中最珍贵的人性温度是否会消逝?这一讨论直指科幻文学的核心价值——在想象科技的同时,更要对人性保持最深切的关怀。

科海寻源,文脉传新。张育玮带领同学们开启了一场穿越中国科幻百年的时空之旅。从晚清梁启超译介凡尔纳、鲁迅倡导科学小说的启蒙年代,到《三体》斩获雨果奖的辉煌时刻,他以AR沙盘为时空枢纽——轻触间,楚汉战场跃出反重力战车,郑和宝船展开光子帆,敦煌飞天化作星际旅者,将"量子纠错版《史记》"的奇想植入现实。在解析《太原之恋》的"42"彩蛋时,他指出这不仅是对《银河系漫游指南》的致敬,更是中国科幻主动对话世界的文化密码。当成都世幻大会的视频中刘慈欣与郝景芳的身影掠过,背景音里各国术语如宇宙微波般回荡,映照着从《晋阳三尺雪》的本土叙事到《流浪地球》的集体英雄主义——这条融汇传统意象与现代科技的美学路径,正在为人类想象力版图标注崭新的中国坐标。


灵思不竭,匠心独运。张育玮以专业视角剖析当代科幻多元化趋势:气候科幻振聋发聩,女性主义叙事锋芒毕露,后人类议题发人深省。他投影获奖作品《最后慈悲》手稿于穹顶,钢笔字在星云间游弋:"当AI计算人类眼泪的折射光谱,慈悲成了最后的量子奇点。"他突然指向暮色中的星光:"这是宇宙写给地球的科幻诗,而你们正书写下一光年的注脚。"随着星空模式启动,脉冲星与他的徽章交相辉映。散场后,同学们仍凝视消散的投影——有人在画蒸汽朋克钟表,有人记录"42=未知平方根"的灵感。当女生递来"宇宙全息投影"的提问时,他将便签夹入笔记本,眼中星芒闪烁:"答案藏在明天的科幻里,而你们就是执笔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人类对宇宙的叩问从未停歇。当机械齿轮与量子泡沫共舞,当传统文脉与未来想象交织,科幻始终是文明瞭望未知的舷窗。当明天的朝阳漫过地平线,人类的想象,终将成为宇宙新的注脚,在时光的碑刻上,镌刻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明史诗。期待未来信院学子以笔尖为帆,在人性的银河里打捞永恒的星光,让42这个神秘符号,成为解码未来的密钥——于科技的狂潮中守住灵魂的潮汐,在星际的褶皱里栽种人类的慈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