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心得
张曙光 毛基业 郑也夫 陈志武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家大讲堂 > 讲堂心得 > 正文

讲堂心得

名家大讲堂第一百九十二讲——《实验+理论跨学科在AI时代意义--以中国汉字为例》
时间:2025年04月10日信息来源: 点击: 【字体:
  

4月9日,国际知名汉学家、跨学科高级研究员阎伟红教授做客我校名家大讲堂。作为美国世界中国学研究会高级研究员、英语语音学专家,阎教授此次来访通过多维度的学术文化交流,为师生呈现了一场思想盛宴。在校期间,阎伟红教授重点考察了我校特色育人空间:在毣谷书院,深度体验"书院+学院"双院制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在云端剧本杀学院院长马延哲的引领下,现场观摩沉浸式教学场景设计;参与"围炉夜话"师生沙龙,与青年学子展开跨代际对话。

晚19:00,阎伟红教授于巨幕影院1号厅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以《实验+理论跨学科在AI时代意义--以中国汉字为例》为主题的精彩讲座。“跨学科不仅是学术创新范式,更是关乎民族存续的战略思维——它能挽救国家命运、重塑大学灵魂、激活师生潜力。”阎伟红教授以独特视角,借助剖析美国教育实用性、商业体制实用性、商业政治体制实用性,深度探究通识教育根本。他鼓励学生课外自主探索跨学科概念,从中吸取知识养分、锻炼思维,提升智慧。阎伟红教授强调:“科学的基础性意义,在于它是一切学科创新的源泉,是跨学科发展的根基。只有不断推动跨学科融合,我们才能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的人才。”

阎伟红教授着重指出,东西方文化本体最终会形成一条国际化的纽带,无论是放眼整个世界,还是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其中起关键作用的都是文化性思维。同时,阎伟红教授提出在面对不同文化本土碰撞的时候,对任何思想、任何理论、任何观点都有自我独立的批判性思维。他借不同的艺术作品去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批判性思维、独立思维、创造思维以及创新思维。截至今天为止,所有的研究探索都是在一个实验理论体系中去实施,这培养了一个科学的思维,进而培养独立思维能力。

在知识的交融与碰撞中,阎伟红教授心怀对学术理想的执着与热忱,将精心准备的作品《Reinterpretation》捐赠给学校。此份馈赠,不仅是艺术的传递,更是教授内心愿景的承载,饱含着他对营造浓厚学术氛围、促进思想深度交换,以及推动跨学科蓬勃发展的深切期望 。他全程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份用心再加上饱含情谊的礼物,深深触动了现场师生。一时间,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大家以最热烈的方式,表达着对阎教授的敬佩与感激。

晚21:00,讲座刚落幕,阎伟红教授与师生便满怀热忱,齐聚毣谷书院胶囊书局,一场主题为“畅谈人生事业”——分享美国35年的点滴经历的“围炉夜话”活动热烈开场,此次活动由我校远景学院院长张晶晶主持。在彼此的互动交流中,阎伟红教授将自我的实际经验与感触进行分享,给予学生身临其境的独特体会,真正做到了实际意义上的启发。当今时代通识教育极为重要,面对这一现状,阎伟红教授强调“人工智能的出现意味着通识教育是一定要改变的。人工智能是百科全书,今天的通识教育是要像人工智能一样,并且超越人工智能。传统的通识教育是有边界的,而今天的通识教育和人工智能应该是无边界的关系,做任何课题都是无边界的。学科教育必须落在大纲里,让学生可以自己完成,或老师引导去完成。学生老师应该先建构一种拿筷子的关系,然后再融入人工智能。”谈兴正浓时,阎教授高唱一曲美国经典民谣“牧场上的家”作诗意比拟:“学校多元化的校园氛围,极具自由、美好与舒畅的特质,极其lucky,正是当代高等教育应有的模样!”现场氛围欢声笑语、交流探讨声交织在一起,满是浓厚的学术交流气息与青春活力 。

科技不应是冰冷的代码洪流,而应成为托举人文精神的云梯,人工智能时代,每个人都是人工智能的朋友和贡献者。本次思想启迪之旅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人工智能机密联系,提倡构建跨学科结构交叉以及教育系统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本期名家大讲堂的顺利开展无疑为站在数字时代的潮头我们带来了理性与感性交织的双重光芒,相信在未来的文明图谱中,我们将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