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有时候自己的所思所悟,往往不是那么完整。这就好比闭门造车,不与外界发生关系,很难得到长足发展。读书也是如此,交流和思考,是必不可少的。
晚上,在周濂老师讲座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几个“朋友”在 “名人书屋”,做了一次关于交流讨论。
我们的“盛宴”从一位同学在讲座中的提问及观点开始,那位学生的认知来源可能有些单一。这也不是说否定他,只是认为他在某一方面可能被遮蔽了,思路没有尽可能地打开。事实上,人都有这样一个过程,如果把它上升到一定层次,我想称之为“无知”。不过,过程的转变,需要思考奠基。有同学说,很多人没有思考,他就体会不到思想被打开的那种快乐。诚然,思考的过程是享受的,它能让你获益匪浅。当从一知半解,甚至懵懂无知,到茅塞顿开,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其中的乐趣,也许只有参与者才能体悟到。
谈到观念和理性的问题。人类的行为,并不总是受理性的指导。这大概是经济学上的一个局限的因素。事实上,行为还受已有的观念影响。比如,有的家庭自小就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育孩子,那他长大后,由于深受这样的观念影响,他在办事的时候,始终就有这种观念的水位在左右衡量。这就是理念的力量。而宗教信仰,往往试图净化人的心性,引导他向善,做出善的行为。在讨论中,有位同学说,听了这么多讲座,感觉自己很乱,好像没有了自己。之所以觉得“乱”,我们讨论的结果是他本人并没有以自我思考为基础。他被名人吸引了,成了别人的“卫星”。这种感觉差不多引起了我们的共鸣。我想,这大概就是交流的益处。它能够发生一种“溢出效应”,使交流中每个人受益。对于名人,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和名人保持适当的距离,从而保持一种“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这样你就还是你,你只能变得更强大。概念往往容易厘清,很多通过字眼就能知道,但是怎样理解它,缺很重要。如果你对一种观点产生认同感或是反对的情绪,那说明你已经是在思考着了。你只有在思考着听讲座,你才不只是在听讲座,不只是在接受知识。你的最终目的不是知识,是形成你的思想。也即成为你自己。
我想起了杨绛先生告诫一位年轻人的话:“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而想的太多。”读书太少而想的太多,这差不多是我们这个时代年轻人的通病。但我想说,想,是每个人都有的,思想也即思考,却不是如此。
我们聊得很嗨!不说多么“高大上”,至少很有裨益!
新青年论坛 张宪超 闫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