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摄影系副教授,传播学博士,著名图片摄影师、纪录片制作者和展览策划人徐竟涵教授做客我校名家大讲堂。在校期间,徐竟涵教授走进非遗博物馆、形意拳中心,感受太谷非遗的魅力,沉浸式体验活态传承空间。同时参观我校上河书院与云端剧本杀学院,体验书院制与专业学院深度融合的育人机制。徐竟涵教授高度评价我校,并指出这种打破传统知识单向传授模式、构建师生平等对话共同体的教育生态,不仅契合当代青年成长规律,更体现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前瞻性探索。这种以师生互为成长伙伴的新型关系建构,既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突破,更是社会文明进步在教育领域的生动映照。

下午14:30,徐竟涵教授于图书馆小礼堂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以《在数字虚拟时代重新审视“摄影纪实”的命运--以若干最新国际展览为例》为主题的精彩讲座。讲座聚焦数字技术对纪实摄影本体的解构与重构,旨在于虚实共生的媒介环境中探求人文精神的复归路径,警惕技术霸权对人类主体性的侵蚀。谈起讲座缘起,徐竟涵教授结合自己所参加的展览经验缓缓道来,依托其跨学科研究视野及国际前沿策展经验,深度阐释影像媒介研究的当代转向。从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新档案运动"对文献热的再诠释,到洛杉矶MoMA"普通人"特展对照相写实主义的数字解构,通过对近年国际双年展典型案例的学理溯源与脉络梳理,揭示出这些艺术现象实为数字文明转型期的文化症候,折射出当代艺术对数字文明浪潮的敏锐感知与批判性思考,并借文理科并串联的发散式与集约式的学习思维,为同学们构建起了哲学与摄影纪实的底层逻辑。

徐竟涵教授援引著名摄影理论家李书峰提出的"三重世界"本体论框架——物理现实世界、文字话语世界与影像世界构成的认知维度,进而揭示数字文明时代正在形成第四重"超真实符号系统"。通过对技术史演进脉络的谱系学考察,徐竟涵教授以媒介考古学视角梳理出虚拟性渗透的加速度轨迹:从1839年摄影术宣告机械复制的纪元开启,到1960年代照相写实主义绘画预示拟像时代的先声;从1982年《电子世界争霸战》开创CGI电影纪元,到2016年神经接口技术突破生物数字边界;直至2021年元宇宙概念引发的认知革命,数字拟真已实现从表征渗透到本体重构的深层变革。他警示青年学子需以现象学批判意识破除"缸中之脑"的认知困局,既要理解区块链认证、神经渲染等技术逻辑对纪实本质的改写,更要坚守人类在数字迷雾中寻找意义坐标的主体性捍卫。

现实与虚拟的交锋,让摄影纪实也面临一定的危机风险。纵使危机目前还不至于构成大问题,但造成这种隐形危机背后的机理却不可忽视。徐竟涵教授分别从摄影媒介本身的局限性与社会层面信息混杂、后现代主义思想对真相权威的解构进行了分析。他一语中的关注现实是艺术史的传统,提醒同学们保持清醒的思考,保持人的主体性,于后真相中去上下求索。现在虽然是一个科技发展的时代,但是也同样应该是一个理清真相上下求索的一个时代。

讲座渐近尾声,现场的气氛却依旧热烈非凡,在互动提问环节,思辨热潮持续涌动,青年学子竞相抛出深度追问。他特别建议毕业生采用复合视角,突破学科阈限的选题策略,聚焦数字人文前沿的界面革命。现场师生满怀热忱地涌上台前,纷纷与徐竟涵教授合影留念,大家都希望用镜头定格这一收获满满的美好时刻,为这场知识盛宴留下珍贵的回忆。

在深度考察晋中信息学院创新育人体系后,徐竟涵教授感慨万千地谈到:“身处晋中信息学院,我仿佛重回大学时代。这所学校优势显著,许多其他院校不具备如此灵活的教育体制与方法。我觉得这里像是精心构建的一方独特天地,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设计与组织,学校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多元空间,助力他们涉猎更多领域,培养多方面的个人能力。”他进一步阐述:“大学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培养学生必备的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思考自己未来的专业喜好和就业方向,重新做出选择。所以,晋中信息学院别具一格的书院构建模式,为学生们提供了新的选择契机。这样的发展形态十分独特,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极具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