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你可以改变的,或是改变你自己。”听童大焕老师的讲座也有多次了,刚开始可能会和初次听讲的同学有共同的感觉,那就是感觉可能有道理,就是挺乱的,于是便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我觉得那没有什么不好的,那是我们自身的思维“抗体”在起作用,但我渐渐发现,我的抗体不起作用了。于是,在我感到自己不“健康”的同时,童大焕老师的思维训练课就像一剂剂良药一样,让我感受到恢复健康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抗体,而且我感觉,它更有力。这种抗体正如周国平老师所描述的那样,仿佛一个人内心有了成熟的信念和明确的方向,对于外界的一切就能够迅速作出恰当的反应,如同有一种本能在起作用。
5月18日下午,童老师再次与我们相约,连续两次,我听得是酣畅淋漓。在这里,我想借那位录像师傅的话:“童老师,我可喜欢听你讲课了,我如饥似渴地记笔记,我今天记了五大页笔记。”他用的是太谷方言,而且已经五十多岁,比童老师还要年长。我有些羞愧,默默地翻看了自己的笔记,八页,便稍稍有些安慰,同学,你带笔了吗?
“集中力量改变那些你可以改变的人”童老师的这句话让我很受触动。看起来它再普通不过,可能很多人都曾说过类似的话,但对于我来说,更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很多人可能都是想的太多而读的太少,做的就更少了,总想着改变一切,却总也找不到着力点,便这样飘着,飘得久了,很多人便放弃了寻找。我有种感觉,我们90后可能天生就是反思的一代,却也注定要成为迷茫的一代。童老师今天讲的主要是关于阶层固化的问题,阶层固化能够穿越朝代,跨越体制。阶层固化,对于个人而言,我觉得就是童老师所说的思维定势,也近同于我在文章开头所说的“抗体”,周国平老师所描述之“本能”。阶层固化具有代际传承性,19世纪以前,英国贵族,父母是贵族的,子女有75%的可能是贵族。遗传不也如此吗?父母聪明,孩子聪明的概率自然也很大。
越说越有趣,宋江们拼了命地上梁山,到最后却寻求招安,其并非要打破阶层,而是要到更高的阶层去。再看看古代的那些个不如意诗人,他们并非要推翻朝廷,而是想要要净化,他们并非想要做平民大众。还有那些造反和起义,他们也无非是要爬到高位上,认为自己更适合高位,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即便有纯粹的为人民服务的意旨,也说明人人都是追求卓越的,并非想要推倒高层、推倒阶层,没有人甘做软弱的大众,只有人属于大众层面。对于教育,也是如此,尽管英国早已普及了义务教育,但并没有提升社会的流动性,那些精英姓氏进入牛津、剑桥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其他姓氏,美国高等教育、中国古代科举制等也是如此。这说明,文化、社会资本的代际传承很难被公共政策再分配。
然而,进入近代以来,代际相关系数不断下降,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教育走向大众,美国教育政策更加倾向于穷人。其实,穷人阶层也有其固化性,穷人阶级的贫困分为境遇贫困和行为贫困,也因此有了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一说,即有些人是穷到了骨头里的,穷的是思维、是志气。这里面所包含的信息太多,也不知我说明白没有,每个人也都有其固化性,即其三观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也正如童老师所说,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万有引力定律,这一点,施芝华老师讲孙子兵法也提到过,用句俗语也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而阶层固化的代际传承也可以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来形容。只不过童老师用数据分析历史,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的科学方法说明历史,使数据瞬间有了一种神圣性,穿越到了历史中。我只能低着头,飞快地记录着历史的深沉,跟着深沉的学者,也走到了历史之中。这便是我近两次听课的一个强大感受,即我无法抬头,我需要跟着聆听记录,那是历史的声音啊。
我越写越是发现这里有很深的水,我自知无法带给你们更多,由于阶层固化,中国便很自然成了一个关系社会,人们纷纷地努力着想要打通与上层的关系,并努力维持着,便少了努力冲向上层的动力。其实,人类有些规则是不变的,“二八法则(20%的人口占有80%的财富)”,人类终归是要由精英来统治的。好的社会并非没有社会分层,而是不应该有分层的固化,整个社会应该是流动的,最富的那部分人永远在变。即俗语所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对于个人也是如此,我们终归要有自己的三观,这个三观应该是开放的,不会有很强的思维定势,这就需要我们树立一种学习的观念,努力的观念,即学习一生,奋斗一生。国家与个人都应该像流动的河一样,而人类和世界就应该像那一片大海。
对于我们来说,处于这样一个转型时代,面对互联网信息化浪潮的冲击,本处于思维活跃年华我们,加上教育的不成功,似乎便很难形成正确的三观。于是很多人便放弃了寻找,似乎成了空中的浮尘,风往哪儿吹,便也跟着往哪飘,年纪轻轻便自我固化起来,“妹子、票子、车子、房子”,准备过日子了。是的,也许你无法改变一切,但你可以改变你自己,与其经营不靠谱的人脉不如努力地打造自己,让自己更有“质量”,按照万有引力作用,你越有质量,你便越有吸引力的。就像童老师所说的:很多有价值的高效的人脉便会破门而入。
而我们的心却是被吹飘了,飘着的心还怎么寻找?面对这也有点飘的社会,飘的时代,你自己的也有点飘的未来,你是觉得会和社会一起灭亡吗?你麻木自己,陶醉自己,包裹自己,是觉得那便是一种生活态度吗?叫做享受生活?你在实现着你父辈的享受,对于你,已然不是享受了,你的这种享受毫无生机,实属你的无奈。还是改变你可以改变的,改变自己,比较令自己踏实。(新青年论坛 闫志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