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女神如同天外飞仙般终于还是走到了我的身边,无论我是否情愿,无论我是否期待,她都会如期而至,而且来的那么彻底,来的那么果断,只有拥抱她,只有面对她,只有接受她……
要离开生活了四年的地方总是让人不舍和伤感的,因为这是写满了我青春的地方,记录着我成长的地方;这里洒满了我的汗水,洋溢着我的激情,见证了我的爱情,然而最重要的是在这里,在这四年里我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飞跃和升华,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充电……
毕业在即,我能够留下的只有文字,把自己四年的努力,四年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希望可以对学弟学妹们有些许的点拨。
大一,我也如同大多数的同学初入大学那般迷茫和无助,带着高考失利的酸楚,带着不情愿来到了荒凉的校园,内心因为感受到了久违的自由,拥有了大把的自由时间,而兴奋不已;却也由于不知该做什么,而暂时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时间一长,便觉得空虚,感觉在荒废青春,感觉在浪费生命,便考虑该做些什么。课堂学习的乏味与空洞与当初的想象千差万别,周围弥漫着“毕业即失业”的论断,我一度陷入了空虚的恐慌中,苦思冥想后终于决定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于是便开始去读书,去关注新闻时政,无论是财经还是政治,无论是民生还是历史,无论是教育还是体育,看一些经典的访谈节目,一些经典的演讲。互联网时代给了我尽情去关注这些的条件。大一研读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是学习经济学的必读书,每一期的《三联生活周刊》必买必读。随着微博在当时的兴起,我开始关注微博上的热门话题,社会上弥漫着的各种声音“声声入耳”,但是我无从辨识,大家各说各话,各自有理,让我惶惶不知所云,便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从这段时间开始我进入了一种求知欲强烈到极度无法满足的状态。此时学校开启的名人大讲堂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考和满足求知欲的窗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我应该是在此窗口最早受益的学生,也许有同学会说,听听那么几次讲座有什么用呢?确实如此,没多大用处。讲座只能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仅仅能为大家打开视野,但是这些远远不够,尤其是只来讲一遍的这种。那这么说是不是一个悖论呢?最早受益却又说无用。那我就讲讲自己的切身经历和体会。名人大讲堂为我提供了探望世界的窗口,名人大讲堂的每一场讲座像清晨的曙光一样,有点耀眼,但从这缝隙中我们似乎可以窥见头顶的蓝天,也由此激发了我心中想在蓝天翱翔的梦想;名师课堂的系列选修课则如涓涓细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思维的小树苗深扎根,稳生长,这颗小树苗的成长方向则是现实社会。在毕业求职的面试中我的思维模式和创新意识得到了面试官一次又一次的肯定。回顾走过的路,我总结出:做到这一切最重要的是——坚持和积累。
说到坚持,真的是一把“辛酸泪”,为了听这些名师的课,四年里我周末几乎没有休息过,所以对于坚持我不想赘述。然后就是积累,每次听课我都会做特别多的功课,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很多同学听这些课的时候会感觉听不太懂,这很正常,我刚开始的时候也面临了这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课上做好笔记,课后大量的查阅资料。带着问题去学习的方式,效果是事半功倍的,而且经过这样大量查阅资料的训练能够培养出一种查阅资料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未来工作中体现的尤为重要。
大二第一学期结束的前几天,童大焕老师的到来改变了我大学的学习状态。他绝对是当今中国研究城市化、房地产不折不扣的专家,而且其理论已成体系,当今中国在此领域的研究无出其右者。我本就对房地产的问题特别感兴趣,原因有二,其一与自己未来息息相关,其二是这个问题特别火,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显学,围绕着这个话题的电视剧就有多部。想到这里,自己真的很幸运,因为童老师教给我太多太多,无论是学识还是做人,他的平易近人,他的治学严谨,他的赤子之心,他的远大抱负无一不感染着我,所以毕业在即我送我童老师一副对联“多谈问题,少说主义,当代适之;上陪玉帝,下扶乞儿,今朝子瞻”。从2012年4月的第一次到2014年六月间大学阶段最后一次座谈,让我学到太多太多。尤其这种小范围针对性的座谈交流更是效果极佳。就这样一直跟着童老师学习,并且课下做了相当多的功课,比如对每年房地产行业各种数据(全行业GDP、GDP占比、同比上涨指数、环比上涨指数、从业人数)的比较研究,还有业内其他知名人士的研究成果,比如董藩、任志强、潘石屹,更重要的是对持相反观点人士的研究比如,谢国忠、牛刀、时寒冰等等,对于这些人的观点的总结和逻辑分析以及如何去反驳他们对我后来去万科面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之后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位老师——邢李鹏老师,如果说童老师的课程提纲挈领,让我认清了中国房地产的基本脉络,并且为我未来行业选择指明了方向,那么邢老师的课程则以具细的经验、强有力的落地执行让我可以一出校门就能够投入实践,可以说邢老师助我在这条路上锁定了明确的目标。
邢老师是一位企业家,更是一位极为称职、极为优秀的老师,自己在商场从底层摸爬滚打到今天(第三次创业),有着极为丰富的实战经验。风趣幽默的MBA式(案例式研究)讲课,真的大呼过瘾。从他这里,我学到了房地产微观领域特别具体的知识,以及商业运营的思维方式。
两位老师,一位从宏观角度让我明确了房地产行业在当今中国经济状态下的情况,以及对未来走势的判断方法,另一位从微观角度让我找到了进入这个行业的突破口,毫无疑问,宏观大理性分析判断让我“仰望星空”,微观细致密集的操作方法让我“脚踏实地”。
就这样,大三结束后我自认为学了不少东西了,但是一直未曾检验,而检验的方式只有一种——到市场上溜溜,恰逢学校安排实习,我便独自一人到市场是检验自己,事实证明这些东西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当然这样的实习也发现了很多不足和需要补充的地方,等回到学校后进行了针对性更强的补充,除此之外,实习的经历让我储备了很多资源,比如结识了某公司HR,跟她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关系。
直到大四即将毕业,从2014年4月的万科招聘,长达三轮的考试(笔试加面试),我都应对自如,十分成功,虽然最后没有选择万科是因为有更好的机会——现在的公司。
来现在这家公司更是先后进行五次面试——双方的互相选择和讨价还价。这里面有太多的复杂因素,最后公司开出了策划专案(主管级别)的职位,这样的职位和待遇一般都需要至少两三年的实践经验,而我是刚毕业,所依靠的就是对行业充分的认识和一定思考能力、学习能力。
这一路走来,我最大的体会是自信和坚定,有此二者,你可以尽情的在你认准的方向上努力,而最后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思维方式的建立和思考能力的养成。而我能够完成此过程还依靠了我在学校做记者三年来的锻炼,做采访需要进行大量的思考,因为问题的形成本身就是思考的结果。来到公司不足半个月做了三份方案,一份项目分析,一份产品分析,一份活动方案策划,总监都很满意。我之前也没有做过太多,但是依靠的就是基本方法的掌握和思考能力的养成。
最后送给大家一些宝贵的经验,第一,要尽早的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二,进行大量的通识积累;第三,掌握研究方法;第四,养成独立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第五,把英语掌握好(如果你未来想走的更远,这是我不曾做好的地方)。所谓专业课、必修课虽为基础课程,但枯燥无味,偏重理论,很难与市场直接对接。掌握专业的、基础的知识之后必须结合实践转化成应用能力才不枉费投注在基础课程上的时间和精力。这就要求每个人根据自身情况平衡好专业课、(名师课堂)选修课和名人大讲堂之间的投入,不断充实自我,开发创新能动性,为将来走入社会储备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新青年论坛 胡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