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我触景生情地发了一段“说说”,内容是这样的:我们的教育就像训牲口,主人总喜欢你——听话!听话!听话!而现在,它却要求你——创新!创新!创新!而今天,2015年10月24日,《人物》杂志编辑总监,吴薇老师的讲座主题显然在我以为是《醒来!醒来!醒来!》
已经大四了,按说不应该再搞这些大多数人以为是乱七八糟的(东西)了。别人却又怎知,自我入学以来,在这里获得多少“营养”。甚至想说是,我大学的全部魅力皆在于此。
曾经和“新青年”大一新进的小伙伴交流,并试图总结我在信院听这么多讲座的收获。我觉得,这么多讲座下来,老师更多是启迪性、启蒙性的,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更真实地了解我们的历史,更深入的了解我们这个国家,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这个时代,进而让我们对这些有了一个最基本的方向性的了解,判断,以及可能的选择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就此而言,他们不是名师,也不是名人,我更愿称他们为导师。至于,每一位老师就其研究领域和关注方向而言,从知识性方面总结,我觉得,他们是因人而异的,都在我生命和灵魂上产生了触动。我想,我就是这样在信院成长的。这样的体验,是今生难忘的。
吴薇老师的讲座很特别。我觉得更像是一场交流,一次聊天。很热情。令人感动。她把所有她想要对我们说的都夹放在她的经历里了。而这些,正是之前所有老师都强调的。她似乎更愿意用自己作为生动的证明。这使我感觉,能够有缘结识她本人要比她带给我所有的东西更有意义。她很有魅力。
如果有人觉得没什么,或者说老师讲的不怎么样,甚至觉得老师是在炫耀自己的经历与成功。那我可以做一下以下分析:觉得没什么,不怎么样,可能是受传统教育影响较深,又是刚刚进入大学不久,听到的这些还比较少;觉得老师在炫,这就没必要了,人家也不需要来我们这里炫。虽然这是网络化时代,老师也讲到去中心化,去权威化。但我还是觉得很多人在“装睡”。否则,老师也不会在讲座的现场一次次地拍桌子——醒来!醒来!醒来!
我在讲座的提问环节犹豫过后给大家念了一句话,我想也把它放在这里——“请相信,他们当中是有人醒着的,或者至少有人挣扎着想要醒来。”我说这些话,其实是很敏感的,一者是想要宽慰一下老师,互动一下,因为老师真的很有热情,她带着使命感。但我知道,老师无需宽慰,很多同学在“装睡”,走出这个课堂后,他们睡的会更深。尽管我可能也并不清醒,可能我也只是挣扎着想要醒来。所以,我也是对自己的宽慰,对我所知道的和我一样想要醒来或醒着的人们的宽慰。
看起来,我们总是希望去影响大多数人,被大多数人所拥护,尊重,好像只有这样我们才是成功的,我们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才是值得过的,好像除此以外,我们就活的很失败,就应该失落,毫无意义。悉知大多数人是庸众的,缺乏理性的,而真正有力量的是少数人,在整个人类史上,我们所能够记住的也永远只是这些少数人而已,只不过,这些少数人穿越千年,最终还是影响了大多数人,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而要知道,他们本身的生活并非是作为生活的范例,他们甚至不被他们所生活的时代、民族、国家所接受。
我该是总结一下吴薇老师所讲,以及所有老师所强调的了。在这里,我想用一种简短的语言进行概括,因为,吴薇老师也是有意识地把这些抽离她的故事,进行强调,可能很多人不清楚而已。我就作一下罗列吧,并试加分析。
一、醒来!这说明,我们很多人无论是装睡,还是睡着,总之,我们需要醒来。我们需要了解真相,了解这个国家,了解这个时代,了解这个世界。
二、想做一个人。做自己。这说明我们虽然是人,但我们只是被定义的,我们几乎没有或很少体验到我们作为人的一切。自由;公平;正义;尊严。以及我们做自己,独立,个性。
三、保持你的好奇心!这说明我们的好奇心被扼杀着,包括想象力。而这些是人之为人最重要的东西,我们需要拿这些来感知,感知我们自己,感知这个世界。而这几乎是我们生活的源泉。
四、(勤奋)读书!这一点,我相信无需过多赘言。但我们还是会有人不屑一顾。我相信,他们只是相信了某些过于简单的逻辑。他们并没有过多地体验到书籍殿堂的辉煌与庄严。没有体验过读书的乐趣。对此,我觉得我们的教育不无责任。毕竟,我们大家都被赶着去“应试”了。就连读书也是很功利化地去选择。然而,尽管在信院,我也只是一个刚刚跨入书籍殿堂的人。我把这一点早点交代,从而面对那些麻木的冷漠的无聊的以为我是在说教的人们的诘问。
五、不怕成为少数!这一点,我相信我已经为此做了很好的铺垫。我甚至想要把这句话再补充一下——不怕成为少数!乃至唯一。“一”其实是最自足的,它可以分为很“多”。这虽然看起来有点抽象,有点哲学化,但其实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比如,人类渴望有哪怕“一”个知己,这都是人生的快事。再比如,很多大哲学家,天才式人物,他们也都是人类星空上的独“一”无二。
六、技术助推人力!这一点,看起来平乏无味。但我觉得,只有真正独立的人,有个性,有力量,有视野,有勇气的人才能借助技术实现飞跃,相反,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大众是被技术统治了。很显然,就像我们很多同学,不玩手机就会觉得无聊,没意思。我们甚至可以反过来说,不是我们玩手机,而是我们被手机玩了。
七、独立思考是前提!这一点我很认同,在表达你的思想,你对人生,对世界,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时,独立思考是前提。但我总觉得,我们对思想很陌生,独立思考更加不知所措。这就是我们的现状。我们很少表达自己的思想。更别谈对人生,对世界,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我们大概最尊重流俗。好像我们最熟悉民主的内涵似的。我们早已习惯了做大多数,甘愿做那庸庸碌碌的一辈,被成千上万地论而并不觉得拥挤不堪,苦闷不已。我们甚至觉得人生就应当如此的。就是要受这样的苦。然而,我们又无比觊觎着那些并未被枪打了的“出头鸟”。对于他们,我们总是先报以哄笑式的嘲讽,因为我们自信居于多数,更有力量,然后,多年以后,我们又荒诞不禁地对他们补之以赞美。这种赞美都跨出了自我的真诚。因为不把他们称为“天才和伟大”的话,我们将何以立足。且把他们论为不正常吧,那样,我们会少一点尴尬。然而,我们在“我们”中,并不能找到自己。因为“我们”千篇一律。我们一直都从未醒来。
八、保持开放的心态!这要求一种健康的,批判的,独立的,自信的心灵。要求人有一种真诚的品质,不说谎。真实“有力”——我很早就发现了这个词组的微妙之处。其实,不说慌,正是说明了你无所畏惧,这当然不是一种天不怕,地不怕。而是不会轻易地陷入一种恐惧。这是真实本身所有的特征,你是真实地活着,你就是有力量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存在,所以我们活着也无需拿更多的存在来证明。也可以这么说,真实,意味着你醒着。
一言以蔽之。事实上,以上几点都可以用陈寅恪先生所概括的大学精神来形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和我们学校所倡导的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都是一致的。
我知道,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见,也没有听懂,或者说根本就不想听,这些呼唤,出于某种偏见的排斥,从而保持一种木然和冷漠,但只要他们感觉在人群中是孤独的,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更关注自己,无论我们是睡着还是装睡,醒着,还是想要醒来。这一切其实都是人性的醒来,人的醒来,自我的醒来,独立的,自由的,个性的,批判的。而唯有这样,我们才是我们自己,我们才是人,我们才会感到开心与快乐。这并没有多么地高大上,仅仅是我们人性的要求,内心的渴望与呼唤而已。
我把这些写出来,心中痛快了许多。只是在深夜,听着他们打鼾,而我却仿佛依旧可以听到吴薇老师用英文喊着的:weak up ! weak up! weak up! 从而也顿时显得异常清醒。我们总是在期待着或者说把期待放在那些可以改变一切的少数人,乃至某一个人身上,好像我们觉得这一切都挺正常的,好像我们并不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的一份子,甚至好像我们都不是人一样,而只有他们才有能力,有力量做出改变。这样,我们就是甘愿隐于“人民大众”,我们是把我们的所有全都交付给了“他们”,而当他们把这个国家引向灾难的时候,我们就请闭嘴。因为我们就只是期待。我们还没有醒来。
如果你说冤枉,说你只是个孩子,没有人把你叫醒。那么我说,你冤枉!你只是不愿醒来,你在装睡。
新青年论坛 闫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