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心得
张曙光 毛基业 郑也夫 陈志武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家大讲堂 > 讲堂心得 > 正文

讲堂心得

竞争与合作,自主与共赢
时间:2014年11月26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字体:
  

20世纪以来,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亚太地区,让美国看着“眼熟”,迫不及待想分一杯羹,“亚太再平衡”战略势在必行。美国在寻找其全球利益的同时,也必然会与他国发生利益冲突。亚洲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已然走在了和平崛起的道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向世界宣布:“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美国这头“鹰”便认为“狮子”阻挡了自己在全球攫取利益的道路,视中国为“敌人”。

既然是“敌人”,那就要采用一切遏制对方发展的手段和采取敌视的政策。全面孤立对方经济、文化、人员交流,拉起反对“敌方”的联盟,将其“隔离”,使之与外界保持最低限度接触。在此方面,苏联解体就已成警示镜。然而,美国转眼就发现,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其它国家的第一、二大贸易国,仅中美贸易就达6500多亿元,且在美国大学就读的中国人将近一半,甚至你只需要讲中文就可以走遍美国,俨然成为“中国人的美国”。美国国内民主运作成本很高,民主、共和两党易因政见不同而形成僵局,致使政府处于停止运转状态。上台政府也不轻松:进入二十一世纪,美国因战争消耗大量经济、资源、人力,导致民众“孤立主义”情绪严重,美政府对外政策受影响。对外方面,美国国力有所下降,尽管不断启动再平衡战略,却也有所减弱。想要一心一意围堵中国,还得防止自家后院起火,无法专心遏制中国。美国的亚太小联盟,一方面想要美国保护其安全,另一方面需要中国的资金和市场,两面逢迎,美国也无可奈何,无法齐心对付中国。

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成为趋势,面对这股历史潮流,美国无法逆转,也无力破坏,只能选择接受。那么,摆在美国面前的问题就是:与中国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大国关系?怎样与中国建立这种关系?从历史上来看,有三种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关系:第一种是像大清帝国,却被它视而不见的小国英、法、日等赶超,导致中国百年来遭受巨大的民族耻辱;第二种是像英国,为避免战争的流血和牺牲,主动让贤,放弃一些利益和地位,让美国顺利坐上超级大国的宝座;第三种如法国,在法军与反法同盟军的斗争中,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在滑铁卢大败,此后,显赫一时的法国无力再恢复元气,称霸于欧洲。这种遏制与反遏制的博弈,或是一方彻底无望东山再起,或是两败俱伤,旁人渔翁取利。如今,惊人相似的历史情景再次上演。美国作为守成大国,首先,已经在全球具有庞大的利益网络,不可能对现有情况视而不见;其次,美国的竞争意识很强,它不会坐等自己地位日益下降而无所作为;还有,美国不甘心居于人后,要利用自己现有的一切有效资源保住自己地位,也会采取一定的遏制手段。由于处在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不能完全独立的情况,美若想全面遏制,就会陷入“杀敌一千,自损五百”的双输境地。因此,采取合作与互信的方式向前发展,对中美两国都有益处。

反观中国,处于上升期,寻求符合自身的国际地位已成必然。但前进的道路上阻碍颇多,包括自身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腐拒变,扫除社会不公,重塑法治权威等成为大国的关键问题。认清自己所处的外部环境是二战后体系,正视美国在其中作出的贡献,付出的代价和维护国际安全的努力。

无论中美两国,都有共同的责任维护世界和平。虽然我们应该认识到,美国的竞争意识使它很难脱下对中国的有色眼镜,而中国百年的耻辱使民族自信心不足,防止美国趁虚而入破坏自己描绘的美好蓝图,但两国依然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相互尊重对方核心利益,挖掘共同利益,战略自我克制,增进两国互信”的“新型大国关系”是解决中美两国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冲突中,一种从结构上化解的不错选择,这也将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共筑“地球村”的良好典范。(新青年论坛  张宇翔)
 

竞争与合作,自主与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