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分析的思考能力,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人们为了应对新时代智能化,不得不对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创新。当创新与教育发生碰撞,应对智能时代的新要求,我们要如何转化思维,才能创造无限可能?5月23日王震亚教授在图书馆小礼堂为我们带来《智能时代的创新与教育》为主题的讲座,带我们领略以美育讲创意,重新发现生活中的新意与惊喜。


我们的生活就像一本书一样,单看每一页的样子都差不多,但是当你有一天翻动书页,会发现寻找已久的彩虹就在书里,只要留心,设计让生活更加有趣。什么是设计?设计是一种本能,也可以作为一种感觉来讲。很多人天生对美的东西敏感,这种天赋会影响他的生活和工作,但这种天赋也可以通过后天来进行培养,比如在穿衣搭配,参加相关的设计比赛和活动,对艺术品的鉴赏,都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美的认识。

在智能时代,效率已经不是核心竞争力了。人们认为,当今最有弹性、最能适应、最成功的组织必须具有创新竞争力。对于同学们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应该采用最有效的美育作为课程专题,课程设计要强调碎片化与系统化的结合,设立不同的专题,专题之间相互关联。在讲座中,每个专题的讲述都结合课堂教学,使得与同学们产生互动效应,促进了设计感的培养。


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创新始终贯穿着世界历史的长河,秦俑中的弩机、箭簇、矛、铍、戈、戟、殳等采用了统一的规格要求;法国中将格里博瓦在加农炮的制造上采用了标准化方法,创造了格里博瓦炮兵系统等,这些创新设计大大提高了机器标准化,机动性,并且大大促进了社会劳动力的生产价值。但秦始皇的失败也警示了同学们,单纯追求效率的标准化生产忽略了个体和环境的差异,就会激发了社会矛盾的重要思想。

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来临,只是很多时候扮演幕后的角色,我们并没有直接的了解。面对人工智能对我们生活的冲击,我们始终坚信“追求效率的工作归机器人,不追求效率的工作让人去做。创造、探索、实验的工作,人可以比人工智能做得更好”。面对智能时代的到来,同学们显得向往又忧虑,在讲座接近尾声时,就创新与教育如何驱动智能时代的发展问题,与王震亚教授进行深入探讨,不仅突破了以往的学习模式,更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建设,让同学们运用创新思维在未来创造更多可能性。
【新青年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