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谢进川莅临我校名家大讲堂开讲。在校期间,谢进川教授走进我校育人创新空间,参观毣谷、上河书院,深入了解“书院+学院”双院制育人模式;参访非遗博物馆等特色空间,深入体验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出席围炉夜话活动,与青年学子展开面对面交流。参访时,谢进川教授表示:“晋中信息学院,在你们的书院中,我看到了功能区与非功能区相结合,体会到了所到之处皆是以学生为对象、以学生为本体的细节,于细节之处我能体会到多样化的内容、多元化的风格,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24日下午14:00,谢进川教授于图书馆小礼堂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如何理解“媒介政治传播”》的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温度的专题讲座。谢教授以“媒介政治传播”为核心,从社会认知迷思切入,剖析国际舆论案例,展望全媒体时代挑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为在场师生解锁了理解信息传播与政治互动的全新视角,是一场启迪智慧、拓宽格局的学术盛宴。

观时代之发展,科技日新月异,而“文科无用论”则成为了社会热点议题。面对此现象,谢教授忆往昔国家历史,借时代热议之中美话题,将该理论背后所蕴藏的时代追求“技术优先”“理工至上”的实用主义诉求娓娓道来。对此,谢教授强调技术是“器”,人文是“魂”;从社会秩序的构建到国民精神的凝聚,从跨文化沟通的破壁到国家形象的塑造,皆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的支撑。理工与文科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唯有协同发展,方能为国家发展筑牢根基。针对“政治传播等于政府宣传工具、政治权力控制”的刻板印象,谢教授从“宣传工具”的单一认知谈到“政治沟通”的双向互动,从“权力控制”的片面理解谈到“公民素养培育”的重要功能,从学术层面“政治信息流动过程”的定义谈到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博弈”的延伸,他积极援引权威学术界定,剖析“全球接触中心”等案例,强调政治传播早已成为国家间软实力竞争的核心战场。

紧扣晋中信息学院“信息产业经营管理”的办学定位,谢教授提出“信息多维度解读”的观点。他认为,信息绝非单一的经济或产业符号,其背后蕴藏着多重维度:文学维度彰显网络文学与文化表达的形态革新;传播维度蕴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探索与海外受众认知的差异演变;而在政治维度上,则是文学叙事中塑造的中国形象与价值理念。谢教授强调,每一条信息都暗藏多重维度,唯有全面解读,才能读懂其背后的政治逻辑与文化内涵。
在梳理媒介发展历程时,谢教授提出“媒介即中介”的核心观点,生动阐释中介具有信息垄断与建构的双重能力——通过信息筛选、叙事建构,影响公众对现实的认知。从古代的烽火传讯、击鼓传令,到现代的电子媒介、社交平台,媒介形态虽历经千年迭代,却始终扮演“连接人与信息、建构认知现实”的中介角色,并且在数字时代进一步演化为“环境化”的存在,更加深刻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面对当下全媒体时代的浪潮,谢教授系统梳理了传播领域已呈现“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新特征,从事件萌芽到结果的全程跟踪,图文音视频融合的全息呈现,民众广泛参与的全员互动,以及满足多元需求的全效服务。但机遇之下,挑战并存。“后真相时代”的情感凌驾理性、DeepSeek技术的伦理风险、平台算法的隐性控制等问题,都对媒介政治传播的健康发展带来新的考验。谢教授表明,面对这些挑战,应以理性态度审视,以专业能力应对,才能让媒介政治传播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现场在对谢教授讲座的沉浸式体验中逐渐接近尾声,纵使时光有限,但同学们的求知热情不减。谈及短视频存在的“碎片化”问题,谢教授指出其易让学生产生“知晓假象”,虽可作为信息渠道,但绝不能是主要渠道,他建议学生回归传统阅读,通过读书深化对政治热点的认知。针对学生提出的“模拟联合国与新闻联播、今日头条对政治认识和表达能力的差异”,谢教授鼓励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以提升自我的政治认识与表达能力,同时多关注媒介政治传播领域,在复杂的信息浪潮中保持理性认知,读懂全球化语境下信息流动的深层逻辑。

下午17:00,谢进川教授与白燕书院、大健康学院的师生相聚于上河书院206,共同开展一场以《媒介、社会与人的连接》的围炉夜话活动,活动由大健康学院张海明院长主持。

健康认知多维解,社会关联引深思。交流伊始,谢教授便引入福柯关于疾病的建构性观点,指出疾病认知随时代变迁,进而延伸至健康与社会的紧密关联。他强调,当下“大健康”并非狭义的医疗健康,而是涵盖生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综合范畴。谈及对学院书院的初印象,谢教授直言“舒适座椅”与“健身氛围”最令其触动。他对比麦当劳“促消费”的座椅设计,称赞书院座椅的舒适与包容,既为师生搭建了交流平台,更体现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活动互动环节,学生积极踊跃提问。针对“演讲紧张”难题,谢教授分享“充分准备+聚焦后方”的实用技巧;回应“线上热聊、线下无言”的困惑时,他指出需根据关系需求选择交流方式,强调线下“face to face”的深度联结远超线上对话。媒介运用需理性,目标导向助成长,针对张海明院长提出的“新媒体时代如何甄别信息、高效学习”的疑问,谢教授提出“传播即生活,媒介即环境”的观点。他以TikTok用户转向小红书为例,说明媒介环境的开放性趋势,同时强调“明确目标”是关键:学生需结合专业与未来规划,积极利用社交媒体补充语言能力与行业资讯,在利用资源中实现自我成长。

在参观书院与学院期间,谢进川教授表示震惊并满怀感慨地表示:“我们过去认为大学的话就是学习的地方,但是大学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讲,大学还应该是一个快乐的地方。这个快乐其中就包括既学又玩,而你们,晋中信息学院,在学嗨和玩嗨都不荒废的情况下做得很好。你们书院这个步伐迈得很大,我相信这是很多高校值得学习的地方。其实书院制这种正式的制度化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学院制,因为学院制其实有一定的封闭性的。但现在你们采取这种功能性的一个生活方式,它会形成新的一种一种交往模式、协作模式。这个我觉得是非常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