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大讲堂第二百零一讲——《价值与人生》

时间:2025-09-23 浏览量:

9月21-22日,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人文学院名誉院长李德顺教授应邀做客我校名家大讲堂。在校期间,李德顺教授走进非遗博物馆,沉浸式体验并深入了解太谷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参观我校毣谷、上河书院,切身感受书院“家文化”的多元育人氛围。李德顺教授由衷地表示:“我感觉到这里的育人模式以育人育才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这是一种积极互动型、服务型的办学模式,这是很多体制内的一些官办学校,大众的大学所缺乏的活力和朝气。”

9月22日下午14:30,李德顺教授于图书馆小礼堂为师生们带来题为《价值与人生》的精彩讲座。他打破传统固有认知,以哲学为媒介,开启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意义的思辨课。

大学正是青年与社会接轨的关键过渡期,在此期间,大学生难免会思考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并对人生相关话题展开深入探讨。面对此现状,李教授直击传统探讨人生问题的路径多集中于思想史溯源、专题式剖析以及传记体叙事三类方式,不管是从人类思想发展脉络中寻找人生问题的答案,还是针对“人生意义”“价值选择”等具体议题展开专项探讨,抑或通过分析个体人生经历提炼人生启示均是过去式。对此,李教授跳出了传统框架,从哲学入手,以价值为媒介,对人生问题进行系统性、整体性梳理,为同学们打开全新思考维度。

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演变的进化过程到哲学理论的发展进程,从最初的本体论(存在论)到认识论的出现再到价值论的探讨,李教授倾情讲述自我工作经历,以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为引子,强调同学们在看待问题时应积极落实“如何看待存在的问题”以及“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两阶段。面对人生发展,李德顺教授明确提出了以历史承接历史、进而瞄准定位的实然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的因然两个概念。他如是说:“观人生万象,我们每个人都处于实然与因然的转换处、交界处,在这个接口去观察别人的人生,给自己定位。”面对如何去平衡以及处理好实然与因然的关系,李教授强调每个人应该有清醒的自我意识,深切地明白每个自我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大道行思,取则致远。面对人生哲理,李教授提倡作为生活者来思考人生,“明确自我立场,思考独属于自己的人生,不要将自己置身于生活的过客或外部的观察者以及实验的设计者,要把自己看作是生活的担当者。”从被称为童话史观、英雄史观的过去历史观再到以部分片段为主的碎片史观,李教授指出二者均是将历史打造成了天鹅湖的戏剧。站在推陈出新的角度上,李教授强调主体性思维,即成为权力和责任的担当者,他积极援引时代流行话语“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借此以明确没有人的生活是阳光普照、一路凯歌的,鼓励同学们将肉体生命、精神生命与社会生命三者融为一体,去认识自己、担当自己的权力和责任,冲破思想牢笼,实现自我的价值。

讲座临近尾声,现场气氛愈加沉思与热烈,现场同学们无一不被李教授新颖的讲解所吸引。大家纷纷从自我经历入手,围绕“当代青年如何用价值论化解人生困惑”“科学验证与日常认知的边界”等问题踊跃提问,寻求教授的点拨。李教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自身的经历去给予同学们启发,让现场师生对于对哲学三大基础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化,同时启迪学生们以理性视角审视人生价值,为未来的人生选择提供了哲学指引。

22日晚19:00,李教授与白燕书院、淬炼商学院的同学们相聚于上河书院206,共同开展一场以《价值与生活——与李德顺教授探询人生的“立”与“得”》的围炉夜话活动,活动由李笑晓主持。从仅聚焦人的精神层面的主观性与涵盖肉体生命、精神生命与社会生命三者融为一体的主体性的区别到“三重生命”理论,李教授打破传统“肉体+精神”的二维认知,强调人的精神并非源于肉体,更多反映社会存在与社会关系,而行为是对“三位一体”的活动者参与。针对同学们面对哲学的困惑,李教授积极鼓励同学们培养批判思维,坚持刨根问底,真正落实把事情想清楚、把问题想透彻、把道理讲明白的三阶思维法。在价值论层面,李教授直言核心是“把人的权利和责任还给人”。他批判“普世价值”的片面性,认为其忽视主体差异性,主张价值观应“量身定制”。结合国际局势,他对比中外多边主义差异,指出权利与责任分离是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面对最好的价值观,李教授说:“最好的价值观,应该是人人担当起自己的权利和责任,理解别人对自己权利和责任的观点。”对于青年如何平衡自我与集体,他建议合理定位自我,在行使权利时主动承担责任,实现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和谐共生。

在为期一天半的深度参访中,李教授难掩赞叹之情:“晋中信息学院给我的印象非常好。这是一所真正将‘以学生为中心’落到实处的学校,”他感慨道,“我看到的学生们身上有一种自由、松弛、多样又活泼的状态,这非常难得,学校也充满了许多公办院校所缺乏的活力与朝气。”

最终,李德顺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你们的书院制改革,反映了学校前瞻的教育思想、科学的设置和精细的管理,极其具有创意和特色。其根本在于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中心,将学习与培养人才相结合,并坚定地面向社会。它不仅接地气,更可贵的是充分考虑了如何调动学生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让大家有条件、有能力发挥各自的特长,真正实现了‘放肆地野蛮生长’。”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学院路8号  

    邮编:030800

    电话:0354-5503866

    邮箱:mskt@jzci.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