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名师”学生系列 第五十讲 《肢体的咏叹调:舞蹈中形与魂的共鸣》

时间:2025-10-16 浏览量:

10月14日晚19:00,名师课堂办公室在太古科幻学院301,带来“我是名师”系列学生讲座第五十讲——《肢体的咏叹调:舞蹈中形与魂的共鸣》

李勃然的成长轨迹始终与舞蹈相伴、与热爱同行:从第十届“轻舞飞扬·绽放青春”校园舞蹈大赛优秀奖、第九届“至强杯”拉拉操联赛季军,到跻身2024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山西分区群舞组百强;从参演舞剧《进步的自由》《琵琶行》斩获优秀剧目奖、杰出戏剧艺术奖,到带领团队斩获山西省“雏菊绽放”青少年艺术节一等奖、全国“百花杯”全国金奖。本次讲座特邀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大学生艺术团舞剧团核心成员李勃然担任主讲人。她将以“舞蹈创作一情感表达一美育传承”为脉络,将个人深耕舞蹈领域的实践经验与对艺术教育的深刻思考相结合,为现场师生打造了一堂兼具思想穿透力、艺术感染力与实践指导性的高质量美育课。

“不同风格的舞种,你更偏爱哪一种?"她引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鉴赏是很主观的。就像有人喜欢街舞的热烈,就有人偏爱古典舞的优雅含蓄,这没有对错之分,都是我们对不同艺术风格的个性化感受。” 点明艺术审美无标准答案的本质。随后,她以“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核心命题,深度解构舞蹈创作的底层逻辑:“一段旋律、一种情绪、一个社会议题,甚至采茶劳作的质朴场景、咏春文化的精神内核,都是创作的灵感源泉。”她结合《牧原1900》从敦煌莫高窟艺术中汲取养分、《进步的自由》以“突破束缚”诠释青年精神的案例,让在场的同学深刻领悟:舞蹈不仅是肢体的律动,更是用身体感知世界、表达思考的独特语言。

在探讨舞蹈“形与魂”的辩证关系时,李勃然提出:“扎实的基本功是舞蹈的‘形’,情感与精神的传递才是舞蹈的‘魂’。”她指出,软开度、力量、控制力等基本功构建起舞蹈的“骨架”,而真挚的情感、精准的角色塑造、深刻的精神表达,才能赋予舞蹈“生命力”。以杨丽萍《雀之灵》为例,她细致拆解舞者如何通过手腕轻颤、指尖延伸、肢体律动,将孔雀的宁静优雅与生命活力具象化:“卓越的舞蹈从不是苦练技术,而是舞者与角色共情、与观众共鸣的‘身心合一’,是艺术境界的升华。”

“相信我,三分钟就能教会大家兰花指与山膀!”在互动实践环节,李勃然以“沉浸式美育”为导向,邀请现场同学上台体验中国古典舞的“形韵之美”。从象征优雅高贵的兰花指、兰花掌,到展现肢体线条感的山膀动作,她逐一审视、耐心纠正细节:“指尖的延伸要带着情绪,沉肩提腕时要感受气息与身体的融合。”上台实践的同学从最初的僵硬拘谨,到逐渐找到动作韵律与情感连接;台下的同学也纷纷模仿练习,在亲身实践中触摸中国古典舞蕴含的文化底蕴。

在问答环节中,针对同学们提出的“碎片化学习与情感表达失衡”“舞台表演紧张感克服”“肢体与情绪协同”等共性问题,李勃然结合自身经历给出解答。她强调,碎片化学习需锚定作品精神内核,在模仿动作时思考“为何而舞”;舞台自信源于千百次练习与对作品的深度理解;肢体与情绪的融合,始于对生活的细腻感知与对情感的真诚释放。

“希望大家在律动中找到与自我、与世界对话的力量”,当李勃然学姐的这句寄语落定,现场的掌声久久未息,同学们跟着她探寻舞蹈创作的灵感,读懂“形与魂”的辩证关系,在亲身实践中触摸古典舞的文化韵味,在问答交流中解开学习与表演的困惑。没有晦涩的理论,没有遥远的说教,只有一位热爱舞蹈的青年,将自己的所学、所感、所悟,真诚地分享给每一位同龄人。讲座的结束,或许正是许多同学艺术探索的开始。愿同学们都能带着这份对艺术的好奇与热爱,保持对生活的感知力。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学院路8号  

    邮编:030800

    电话:0354-5503866

    邮箱:mskt@jzci.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