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名师”学生系列 第四十九讲 《旋律的叙事诗:音乐剧中声与景的魔力》

时间:2025-09-27 浏览量:

9月26日晚19:00,名师课堂办公室将在上河书院204圆心·青春社区剧场,带来“我是名师”学生系列第四十九讲——《旋律的叙事诗:音乐剧中声与景的魔力》。

本次讲座特邀智能工程学院学生闫嘉晶担任主讲人。作为经验丰富的音乐剧表演者,她曾担任大学生艺术团音乐剧团副团长,连续两年以主演身份亮相戏剧节开幕大戏,先后在《爱的飞行日记》《风起形意》中展现舞台魅力;还主演过《一个少年的独白》《璀璨星光》等小型音乐剧,并随《风起形意》团队完成多场巡演,登上国家级舞台。在荣誉方面,闫嘉晶斩获第十届“魅夜乌马河”校园戏剧节“最具潜力女演员”及“戏剧节大奖”,同时拥有“优秀学生干部”“文艺活动先进个人”“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将以专业视角带听众解锁音乐剧的声景奥秘。

闫嘉晶以“何为音乐剧?”这一问题破题,层层揭开这门艺术的神秘面纱。她精准定义:音乐剧是音乐的悠扬、舞蹈的灵动与戏剧的厚重深度融合的综合舞台艺术——每段旋律铺垫剧情,每句唱词塑造角色,再搭配精巧的舞台布景与多变的灯光,为观众打造沉浸式视听盛宴。追溯起源,音乐剧诞生于19世纪中后期,是欧洲轻歌剧的典雅与美国本土通俗娱乐的活力碰撞融合的产物。而纽约百老汇的商业化运作,更助推这门艺术走向大众,成为风靡全球的舞台经典。

艺术的精妙,往往藏于细节之中。闫嘉晶同学进一步拆解音乐剧的五大核心要素,让师生读懂其背后的创作逻辑。舞美是舞台的“视觉骨架”,布景勾勒空间轮廓,服装彰显角色特质,为故事搭建起具象的视觉框架;音乐是剧情的“灵魂纽带”,与戏剧紧密交织,既能用旋律推动叙事,又能以曲调刻画人物内心的波澜;剧本是作品的“精神支柱”,决定故事的结构脉络与思想深度,是所有艺术表达的出发点;剧诗是语言与音乐的“桥梁”,歌词如日常对话般自然流畅,却又暗含韵律,让情感传递更具穿透力;舞蹈是舞台的“灵动血脉”,用肢体语言烘托人物情绪、推动剧情转折,为静态的舞台注入鲜活生命力。她以《汉密尔顿》的激昂旋律、《悲惨世界》的深情曲调为例,详解音乐如何通过节奏变化传递情绪、用专属动机塑造角色,让师生直观感受各要素间的协同之美。

乐声载情,剧艺融心。舞台之景,是故事的无声叙事者。在“景的魅力”篇章,闫嘉晶同学着重强调舞台设计、灯光与服装的协同之力。她称校园音乐剧《风起形意》的舞美设计堪称典范——巧妙的场景搭建实现了剧情所需的快速转换,让故事叙述更显流畅;灯光如同“情绪调色盘”,冷暖明暗间区分场景氛围,引导观众沉浸式共情;服装则是“角色名片”,从款式到色彩都与人物身份、性格高度契合,帮助观众瞬间理解角色定位。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守护音乐剧的艺术完整性,让“景”与“情”完美融合,勾勒出层次丰富的舞台意境。

亲身演绎是理解艺术的最佳路径,闫嘉晶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两部校园音乐剧的创作表演故事,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艺术追求与成长:她在《爱的飞行日记》中化身14岁“小萍”,用清澈声线与灵动肢体演绎少年逐梦的热血纯粹;在《风起形意》中挑战41岁“陈浩然母亲”,通过反复研读剧本、揣摩人物心理、调整声线及借助服装成功跨越年龄塑造角色,这段经历不仅实现了她的表演突破,更让她对音乐剧“声与景”的融合有了真切感悟,读懂了艺术创作的艰辛与喜悦。

艺路领航,赋能成长。一场讲座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本次闫嘉晶同学的音乐剧讲座,不仅让师生清晰了解音乐剧的艺术特点,更帮助大家搭建起对这门艺术的基础认知框架,更通过她的个人成长故事,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如何追逐兴趣、突破自我的青春姿态。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与坚守,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鲜活力量,也激励着更多学子勇敢探索热爱,在成长路上绽放独特光芒。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学院路8号  

    邮编:030800

    电话:0354-5503866

    邮箱:mskt@jzci.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