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云,“所谓大学者,非谓之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读大学,交结良师益友,可谓人生之幸。
邢李鹏老师与大家谈论商业地产,评析国家政策,分享人生智慧。这位成功的企业家谈到了自己的人生信仰,“多行善事,照顾好父母,能够承担起对妻儿的责任,做一个在社会上有价值的人,尽力去帮助别人。”这是一种信念与准则。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在物质生活富足优越的表象下,精神层面出现匮乏、迷茫。他们所欠缺的是信仰,是目标。他们更多的时间,借以网吧、网络游戏去“充实”自我。这是一种逃避,更是一种无能。有多少人,读大学,只为混得一张***而已,他们缺失了最初的信仰。一面吹嘘着自己“看破红尘”,一面依附着父母“寻求庇护”,表现出双重性格。大学四年,是大家唯一有充足时间去学习和完善自己的阶段。“屌丝逆袭”的旋风能否来临?取决于怎样读大学。
邢李鹏老师还分享了他自己的创业经历,在谈到大学生步入社会,创业、就业的问题时曾说:“选一个适合自己的行业,进入企业,不要刻意追求过高的待遇。”教育本身的目的是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能力和理解力,以便在打架目前无法预料的未来社会中,做出有意义的选择。而现在的大学,表现出“功利性”和“学术风气”良萎不齐。论文发表“求量不保质”,博士生、硕士生成为产量的机器。在校学生也表现出对“利益与权利”的欲望。甚至为了自身的利益拼的“头破血流”。中国自古以来的“官僚思想”在他们身上得以“传承”。邢老师所讲的“不问待遇”,是在目前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对大家的强烈的期望。(新青年论坛 谷俊锋/文 王江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