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9日,周三下午,在我院博学楼203,童老师又一次如约而至。当然,我不是知识的传声筒,不是信息的传播工具,更不是在做讲座总结,我只是想谈谈我的感受与思考,或许这就是名师课堂的魅力所在。童老师本次讲座的主题是思维模式训练,我就此与大家分享。
我觉得谈谈思维会是比较有趣的,我们很多人无论是听讲座,还是听别人讲话,只要觉得不合自己的胃口,便会在内心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排斥心理,之后的时间,便是敷衍了事。这跟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人生境界有关,这也涉及到了每个人的思维方式。
童老师整场讲座都在启发我们要有一种开放的思维。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开放的思维就是要求我们以活跃的头脑积极思考,主动接受,大胆推断。当然,除了活跃的头脑,还需要一颗丰富而安静的心灵。没有这样的心灵,我们很难在当下这样的一个时代保持与世界的距离,从而使我们的大脑保持独立的思考,自由的思想。
童老师用很大篇幅讨论工科思维与文人思维的差异,我觉得倒不如称之为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整场讲座,我能感受到童老师对理性思维的钟爱与提倡,那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理性思维,确实能给人带来发现新规律的激动,的确,我们这个民族需要这样的理性思维,但并不一定感性思维就是毫无意义的。人毕竟是还有心的,如果理性思维属于大脑,那么感性思维就属于心灵了。
这样理解,市场就好比大脑,好比理性思维,政府就好比心灵,好比感性思维,作为一个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市场和政府彼此之间是应该相互照顾的、相互影响的。如果知识属于理性思维,那么思想就属于感性思维。我觉得这样的划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作为个人,我们首先追求的是幸福,对于社会,我们首先追求的是发展。要实现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尊重大脑的判断,尊重规律的制衡,以理性分析为依据,以感性调适为保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道德也得到同步升华。
因此,在当下的中国,无论是我们的政府,还是我们个人都需要培养一种正确的思维的方式,它必定是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两者兼具的,开放的,活跃的。(新青年论坛 闫志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