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心得
张曙光 毛基业 郑也夫 陈志武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家大讲堂 > 讲堂心得 > 正文

讲堂心得

谈一点关于读书
时间:2014年04月23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字体:
  

2014419日,博学楼203迎来了张鸣老师的讲座,他继续为我们讲述《中国现代史》。但是引发我共鸣的并不是老师所讲的历史,而是讲座的最后,老师极力想告诉我们的一件事情,学会读书。

我发现对于越是熟悉的事情,人们越容易去不假思索地去达成一种共识,哪怕这种由于人们的思维定式所达成的共识根本承受不住简单的思考。因为大众总是懒惰而盲目的,即使荒谬与真理只有几毫米的距离,大多数人都依旧吝啬那戳破一张纸的力气。因为他们的生活需要的并不是缺少人情的真理,而是一种简单的安全感——我与大多数人站在一起。

读书是人们最为熟悉不过的事情之一。可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读书基本等同于上学,读书的终极目的就是通过考试。结果,很多人就像条件反射一样,提到读书脑海中立马出现的便是伴随了我们整个青春的教材。有很大一批人,把对教材的反感直接演化为对读书的反感,把对应试教育的厌恶等同于了对学习的厌恶,他们甚至来不及去想明白究竟何为读书,便因为一种与身边人形成的狭隘共识而把金钥匙扔进了垃圾桶。

在这个急于求成的社会中,老师、学校、家长,乃至于我们自己都在拼命地揠苗助长,恨不得把刚刚学到的一点知识立马就可以变成房子老婆,折现成人民币。读书这样出力耗时又见效慢的事在急功近利的人眼中自然是臭狗屎一样遭人嫌弃。

读书本是一件好事,人们却都像中了邪一样地拼命的逃避它。

张鸣老师的博客里有一篇文章题为《不会阅读的学生》。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中国的语文教学,一直都负有政治课的任务,教育者原本,是打算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崇拜毛泽东的,结果呢,大把的学生去崇拜了郭敬明。剩下的,近乎文盲”。

我一直觉得,对于读书二字地糟蹋,中国的语文教育功不可没。语文课我们干的最多的事情,除了接受编者的政治洗脑就是对文章总结中心思想,概括段落大意,分析作者目的。好好的一篇文章被拆的七零八落,好好语文课上成了临床解剖。

徜徉于文字的海洋中本应是酣畅淋漓的,但是读书二字被语文课诽谤得遍体鳞伤,使得人们在离开高中后对读书敬而远之甚至充满敌意。上了大学,很多人庆幸终于摆脱了犹如酷刑的语文课,但不经意间也彻底终止了阅读。

现在有很多如张鸣老师一样的人想站出来挽救阅读,挽救读书,试图通过畸形的制度给人们讲解很多事物本来健康的面目,可是收效甚微。我想一方面是人们的确中毒太深(我现在看一篇文章仍然会不自主的去找作者的中心思想),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人们没有对真相的渴望,只要依旧和大多数人站在一起,就可以理所当然对窗户纸外面的真理视而不见。对于读书,我的态度很明确,哪怕饮鸩止渴,但求同举酒杯。(新青年论坛     孟子翰)
 

谈一点关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