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心得
张曙光 毛基业 郑也夫 陈志武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家大讲堂 > 讲堂心得 > 正文

讲堂心得

走进老舍
时间:2014年04月29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字体:
  

一个作家实在就是一个全能的演员,能用一支笔写出王二、张三与李四的语言,而且都写得恰如其人。

——老舍

初次听说老舍先生是在小学课本中,但他的文章却伴随我度过了十几年的学生生涯,而对他的认识却还是一知半解。329日晚,我们跟随满族文学与文化研究家、老舍研究家、中国多民族文学理论评论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关纪新先生了解了上个世纪的北京语言大师——老舍先生。

老舍是正红旗旗人,出生于戊戌年腊月二十三的他,一生命途多舛,父亲力战殉国,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艰苦的环境让老舍认为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进入私塾读书后,老舍倍加珍惜这个机会。关老师眼含热泪地描述到,“老舍先生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只小狗,很不情愿地被人拉着去读书”,这反映了老舍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他不愿意受人施舍。时光辗转流逝,老舍在1924年赴英讲学,又于1930年春回到北平,从这年起直到1937年间,是老舍写作生涯最辉煌的阶段之一,《猫城记》、《月牙儿》、《骆驼祥子》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抗日战争把老舍卷入了时代的漩涡, “七七事变”爆发后,老舍先生离别家小奔赴抗日前线,《四世同堂》就是对当时动荡不安的年代的真实写照。

关老师说:“老舍先生的一生只有一条很窄很窄的路,但这条路却使他成为一个大作家。”在这条路上,老舍一直关注着北平城里贫苦人民的生活和命运。老舍先生用他的笔杆深刻地描绘了饱受封建宗法观念束缚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的生活,以及他们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中的惨败下场,在新的历史潮流的冲击下,老百姓们内心的彷徨与不安的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关老师眼中的老舍先生始终热爱生活,性格温润,他愿意用一半笑,一半恨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他是一个可以发现生活中的点滴不和谐,并且看到悲剧人生中的喜剧元素。老舍先生用朴实直白的语言,平凡易见的场景表达出社会矛盾,他的文章在让人发笑的同时引发人们对国家、民族和未来的思考,让人们从诙谐幽默中品味生活的惨痛。

老舍先生是伟大的“人民艺术家”,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他的成就无论是当代人还是后代人都无法逾越,他的作品至今仍深受大众欢迎,迷恋上他的文字,品味文字背后的悲喜人生,让人或唏嘘不已,或扼腕叹息,他的作品魅力永恒。(新青年论坛 石琳)

走进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