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总结与陶炼,“不亦乐乎”是描写熟悉新事物后的感情表达。作为一名学习金融专业的学生,聆听了王晓湘老师的报告,对于我个人油然而生一种“外行看热闹”的感觉。这里的“热闹”是一种文科的理性思维考量。就是思维的“热闹”。是头脑风暴式的“热闹”。
欧阳自远老师曾说:“跳出地球看地球”,而对于我个人,本场讲座便是“跳出通信看通信”。我所提到的“通信”是指跨越思维的重新发现。我所提到的亦可引申为“文科看理科思维”。进一步去挖掘与探究“思维的建构与解构”。
每种学科的存在均有其实际的意义,也即存在即合理。“文”与“理”需要辩证的去看待。同时我们大可将“文”看作吟诗作对,将“理”看作刀枪剑戟。能文能武才能在拥有自身“体系”的前提下横扫千军。“千军”当然包括武之敌人和文之精神的意义。
知识体系的构建同时需要知识关系的融合,即我能吟唱也能做战将。才能真正的“混迹”于天下。
再者,“文”与“理”的思维完全可以用炒饭来比喻。“理”所考虑的是色香味与饱食程度。“文”所可能在考虑“机会成本”,也就是当其吃饭的同时思考吃饭需要耗时半小时,可以在此同时错过了比吃饭成本更高价值,更有意义,更值得去做的事情。亦即经济学思维的“免费午餐”。
知识由“体系”到“关系”再到“创造性”。是每一位同学所追求的学习境界。也就是说专业技能知识固然重要,同时实行通识教育也不可忽略。文理相辅相成,知识才能融通,体系才能完善,创造性的思维才能被挖掘,正如王晓湘老师所谈到的“各学科融合的人,才是真人才”。
信息化的潮流正淘炼着我的思维,王晓湘老师谈到网络数据通信发展方向的三各方面,包括“三网合一”、“一人一网”、“全球一网”。这是科学的“理”性探究,这是一种技术性的变革。如果我们还是文(理)科性的去考虑问题,还是会陷入“只缘身在此山中”而没有“跳出通信看通信”。导致并不能达到更宽更广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真正做到跳出固有思维怪圈去处理问题。
恕我直言,我本才疏学浅,读书还少。文科性的“理”性思量需要的是长期的凝炼才能融通,这需要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转变过程,文理兼顾,学以致用。
学而时习之,不亦“热闹”乎。
(新青年论坛 谷俊锋 摄影 刘浩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