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如此广博、如此深厚
——彭吉象老师讲座感想、联想
今天应朋友之约来听讲座。主讲人是北京大学的彭吉象教授,听说他还是朱光潜的关门弟子。于是我整装待发,内心有一种久违的激动。因为北大是我曾经向往的地方,朱光潜是我终身崇拜的大师。永远没有机会聆听大师的教诲了,今天能有机会、在山西农大信息学院亲聆北大教授、朱光潜弟子的讲座,也不失为一件幸事!仔细想来、没有哪一位作家像朱光潜那样、让我的内心充满了感动和向往,尤其是他的美学散文,每看一遍就有一遍的收获与感动,那种美的感受,实在是难以言表。总之他的文章引领着我,慢慢地、我从内心体会到诗人笔下的四季之美,大地之美了!如朱光潜的《无言之美》开头引用的孔子的话“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说什么了吗?没有!可是四季更替,使我们能够赏花赏月;天说什么了吗?没有!可是百物生长,给予我们衣食。这就是大地之美,这就是无言之美!是朱光潜的美文唤醒了我内心的美感!使我能感受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
羡慕彭教授能亲聆大师的教诲、感受大师的目光,相信彭教授得到的教诲一定更多,一定还领受了许多许多“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身教,相信他们师生之间一定会有“拈花一笑”的默契。
带着对朱光潜大师的崇敬,对彭教授的期待,下午不到三点,我已坐在教室。内心有过无数次的呼唤!心想:他有没有朱光潜的风采?他的讲座会不会让我感动、给我启发?三点整、彭教授终于站在了讲台上。讲座题目《中国文化与传统艺术精神》。我聚精会神地听着,彭教授有条不紊地讲着。从赵无极的绘画作品开始,到杨丽萍的舞蹈,尤其是她的《雀之灵》,用肢体语言把孔雀表现的活灵活现,这是一静一动的美。从埃及的金字塔讲到卢浮宫的金字塔,一古代、一现代,虽然建筑材料不同,但同样雄伟壮观。从电影讲到建筑,一个是流动的艺术;一个是凝固的史诗。尤其是我们的园林建筑,她积淀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一贯强调的是“含蓄”,追求的是“意境”,表现的是“和谐”、是“天人合一”。原来有这样的文化,才产生了如下的艺术。如我们的绘画艺术,讲究的是由近及远,体现中国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内敛。我们的文学艺术,讲究的更是含蓄委婉。如朱光潜的散文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没想到、我们的建筑艺术、仍然讲究的是“含蓄”,追求“意境”,表现的是“统一、协调”,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原来我们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我们所有的艺术中了。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就有什么样的艺术表现。
彭教授还讲到了唐诗宋词。提到唐诗,我们自然会想到“诗仙”、“诗圣”、“诗佛”三位伟大的诗人。由于这三位诗人的思想不同,表现出的风格也就各异。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是他的思想符合儒家的思想,忧国忧民,爱民如子,虽然自己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抱有积极的入世热情。而王维被称为“诗佛”,是因为他内心崇信佛教,喜欢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他的诗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禅意、悠远、恬淡、宁静。至于李白被称为“诗仙”,是因为他有道家的思想、出世的情怀,所以他的诗自然就表现出超凡脱俗,仙风道骨,充满了浪漫和飘逸!这三位大诗人正好代表了“儒、释、道”三家思想,三种风格,各有千秋!
彭教授给我们讲了各种传统文化,给我们展示了各种艺术的美,感性的美,理性的美。原来美是如此广博、如此深厚,正像他语重心长总结的:人类感性认识的最高峰是艺术;人类理性认识的最高峰是哲学,而美学即艺术哲学,也就是说美学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听到这富有哲理的话,以及他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熟知与感悟,无不使我感动。虽然只是两小时的讲座,但彭教授已经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文化的框架、艺术的线索,我们要想真正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艺术的源远流长,只有慢慢地、认真地、做深入细致的功课,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时,我似乎看到了朱光潜的背影,因为他和他一样,底蕴深厚,一丝不苟!
【若荷】